<P> 前言:几年前无意中看到道德经,遂找到几本时下名家之译文试读,感觉其言或拘于学术之流弊,或平白言之而无物,兴趣索然欲舍之。孰料一本《老子止笑谈》改变了吾人之看法,其文深入浅出,字字入理,发道德之宏旨,见人性自然之枢机。</P>
<P> 时过境迁,文依然是文,吾人依然是吾人。他人之知见或可使茅塞顿开,但终究非吾人自心之见,自性之觉悟,故尤觉道德之远,不近吾心。理不归于自心,不得与悟,亦为未得。</P>
<P> 愚前日学道德,做过几篇文章,犹如画虎,只得表皮而已矣。近日忽觉心有所悟,理有所觉,故欲述之于此。</P>
<P> 道德微言欲以一般之常识概念观念,借由现实之生活范畴,讨论道德经中之大义,进而沟通人存在之意义价值等内容。</P>"/> <P> 前言:几年前无意中看到道德经,遂找到几本时下名家之译文试读,感觉其言或拘于学术之流弊,或平白言之而无物,兴趣索然欲舍之。孰料一本《老子止笑谈》改变了吾人之看法,其文深入浅出,字字入理,发道德之宏旨,见人性自然之枢机。</P>
<P> 时过境迁,文依然是文,吾人依然是吾人。他人之知见或可使茅塞顿开,但终究非吾人自心之见,自性之觉悟,故尤觉道德之远,不近吾心。理不归于自心,不得与悟,亦为未得。</P>
<P> 愚前日学道德,做过几篇文章,犹如画虎,只得表皮而已矣。近日忽觉心有所悟,理有所觉,故欲述之于此。</P>
<P> 道德微言欲以一般之常识概念观念,借由现实之生活范畴,讨论道德经中之大义,进而沟通人存在之意义价值等内容。</P>"/>

【原创小说】道德微言

1 楼

前言:几年前无意中看到道德经,遂找到几本时下名家之译文试读,感觉其言或拘于学术之流弊,或平白言之而无物,兴趣索然欲舍之。孰料一本《老子止笑谈》改变了吾人之看法,其文深入浅出,字字入理,发道德之宏旨,见人性自然之枢机。

时过境迁,文依然是文,吾人依然是吾人。他人之知见或可使茅塞顿开,但终究非吾人自心之见,自性之觉悟,故尤觉道德之远,不近吾心。理不归于自心,不得与悟,亦为未得。

愚前日学道德,做过几篇文章,犹如画虎,只得表皮而已矣。近日忽觉心有所悟,理有所觉,故欲述之于此。

道德微言欲以一般之常识概念观念,借由现实之生活范畴,讨论道德经中之大义,进而沟通人存在之意义价值等内容。

2012-03-24 12:31:43
skywo111
2 楼

第一章 众妙之门

人类的认知观念感觉,人类使用的各种沟通工具,人类借由认知外在宇宙(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在感知)的各种途径都是如何产生并运作的?对这些知识和概念的描述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符号数学是如何被发明的?它们的原理是什么?屈原在天问中所提出的那些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玄之又玄的,都是玄奥难解的。。。。。。

古老的易经是真理吗?易经所描述的运作方式是客观的世界所真实存在的定律吗?64卦与生命遗传密码秘吻是巧合吗?

对于一个一般人来说,这些事物的认知和观念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的认知范畴,而这些道理也同样是玄之又玄的。

假如这个世界上都是智者,就不会有愚钝之人,那么便不会产生智与非智的区别。(这属于第二章的内容)正因为圣贤是稀缺的,所以他们所探讨和追寻的也必然是非凡的,非同寻常的道。有一句广告语叫:不走寻常路?

当古希腊的智者,仰望着浩渺的星空苦思冥想着宇宙的起源时;当五运六气被古代智者发现并归纳时;当苹果落地的平常被不寻常的思维发现并思考时;当化学元素周期表被从无到有的建立时;当人类从无语言无文字时代发展成为语言文字发达时,你可曾想过:谁创造了这一切?

人只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粒沙,然而人却可以向前追溯遥远的历史和数亿年前地球的面貌,甚至是去发现和探索更加无垠的宇宙!

一切生命形式都是封闭的?它们固守着自己的三分地,无法超出这种极限。那么人呢?

精神世界,思维,认知,观念可以跳出这个封闭的堡垒吗?可以借由封闭的肉体去感受宇宙的浩渺吗?

万物恪守着自己的极限,它们依循着某种既定的规律和流程,在生命形式中这种内在的动力就是‘欲望’(欲望在这里是作为动因存在的,而其引发的结果就是该种欲望的目的。)

极限就是万物之缴(有欲以观其徼)。人之灵性体现在可以超出低级的本能等层次,衍生和发展出思维精神境界等高级之应用。(详见“无欲以观其妙”)

有与无既是统一的,也是相互转化的。(详见道德经‘有无之用’章)。

如前所述,欲望或曰压力也是分为无数层次的,高级之用必然会抑制低级之用,此时低级之用为无,高级之用为有,反之亦然。如:各种不同的电子硬件和软体可以组成电脑,若分解为电子元件,则无电脑之用,亦无电脑之体存焉。

人世间之层次亦如此,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演化。此种法则也是能量进化之通则。

故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便是明理的前提。私欲亦是一种欲,是一种制约能,当然会影响人的意识和行为。

人事之应用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物理之应用如:测不准原理等

2012-03-24 13:37:50
chenyulong0920
3 楼
人事之应用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物理之应用如:测不准原理。

紧跟

2012-03-25 07:51:44
skywo111
4 楼

第二章 无为而为

什么是成见?它和人的认知与感受又有什么关系?

对同一种事物不同的人限于个人不同的知识结构与经验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种个人的认识具有固定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因此谓之成见。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对相同的条件所作出的不同取舍和选择也是不同的,当个人的选择涉及到群体时,便产生了公与私的对比。

人类对美的刺激感受便是建立在个人立场上的感受。同理,人类对善的经验认知同样是基于个人立场上的选择。

不同阵营中的球迷会支持自己喜爱的球队,这就是主观选择偏爱的例证。这种选择模式更一般的说便是——自私(此处的自私是站在个体选择与认识的立场上,而非一般概念中的自私自利之概念)

因此,自私是个体生存的利基,也是个体选择的基础。

利己是个体在生存中因应环境的变化所形成的一种反应模式,而利他则是在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相处的一种行为模式。利己来自于生命体的本能,而利他则来自于后天的环境条件。

如果将群体作为整体,则利他与利己是没有矛盾的。矛盾的产生来自于利己的行为对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危害,如果利己行为对群体是无害或者有利的,则这种利己的行为便是无害的。

一般的,具有不同成见的个体或群体,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对立性是建立在不同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因而是自私利己的,而不是无私利他的。

高下,长短,难易等相对性比值仅对个体具有意义,由于其观念大多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因而从整体上看,就不会是最佳的选择。

此处自私成见之行为和认识与第一章中的‘有欲以观其徼’相同,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无为之所以为无为则与‘无欲以观其妙’相同。

只有不带有主观的偏见成见和先入为主的认识才能明辨事件动态的各种因果,进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和决策。因此,无为之事便是建立在这种至公无私的整体立场来考虑和权衡。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资不论其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皆具有表达个人之观念或影响他人观念认知和行为等目的。

言与教之互动关系如何?

教的目的在于影响或改变客体之行为或观念态度等。言在此处是作为手段,而言与行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言不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其可行性没有保证。而行则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结论和认识。

现今,科学之分工日益繁杂,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可以通过丰富的信息渠道接受到大量的信息,而通过言来表达出来。而外行人与内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同。试想,由外行人来领导内行人会出现何种情况?

行为上至公无私,态度上谦卑居下,既不夸夸其谈,又不因个人之偏见去影响万物自然之运作。对所创造者不占有,对所建立者不居功,对所行为者不偏执。能利天下而不争,功成而不居,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2012-03-25 17:54:25
skywo111
5 楼

第三章 无为而治

红尘滚滚中,无数迷失在梦中的楼阁,待到一朝梦醒,夕阳斜照,方知此梦之可笑。

人只是环境的因循者,孟母三迁只为求得一个好的环境,由此可知当染的重要性。在崇尚竞争的环境中,个体沦于争便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如若没有过度过多的刺激作为诱导,环境中的个体只是因循着过往的经验一代代的交替着。不同的目的和刺激产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盗心起源于物质欲及虚荣心,进而产生种种不良之行为。既如此,没有可欲之物,必然没有因之而存在的欲望和由此而产生的行为。

物质文明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自有其进步之优点,然而从大的宏观层面看,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对分配的帕累托法则产生改变,而个体的心理问题则成为了物质文明无法回避的问题!心理学正是基于这种广泛的心理问题的存在而产生并发展的。

早期宗教由于解决了人类心灵的问题而得以发展,物质和生理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而且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层面,而心灵的归属才是真正重要的问题。

个体的经验范畴有其极限,凡是超出其认知范畴的事物则无从了解。更为关键的是,人类的感官仅能提供刺激的正负闸值,而无法从理性层面作出有效的决策,而声色刺激正是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上的,对于缺乏自制力盲从者更是如此。

就个体而言,如果能够做到不为物役而能够达到理性之境界,其人便非常人,而其所不欲者唯七情六欲耳。但观世人所乐亦此而已矣,故高下自明。

身为神之奴,神清则身自安。所谓智者无非刺激之肇因,若能内不动而观自在则可不为之累,不为之伤。有道者泰然处之,若非如此,定力不够者,动辄失其心性,则丧神矣。

若养生如黄帝内经所言,则可颐养天年,然人心于世难安,故难以如愿。

儒谓入世当如何因应,以内外操之;佛就空而言有,舍累心之有而入空,则心自在耳;道顺而行,天人合一,一任自然而无我。此三者,术不同而道相合。

2012-03-27 20:47:27
skywo111
6 楼

第四章 大道无极

道之所存,无论时间空间及各种物质皆在其中,各类不同的物种物质皆为道的一种殊异的表现形式,而这些看似无关的形式皆统一于道中。

无论多么复杂的现象和结构,都是由基本的和简单的形式组成的,复合态可以被分解为单一态,或称基本态原始态。

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可以得知地球的年龄,太阳系的结构,元素周期,生物遗传密码等内容,而已知的粒子夸克等能量形式更是动辄数亿年计,由此可知其原始之道存在之早。

此章所言不多,其理却并不平常。

古语有: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诚如此言,盖人之感官但求其用,而不得而知其体。是以道分体用,常人知其用而不知其体,故谓之:百姓日用而不知。

第一章曾述及: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用在此处正是对道之体用的对比,欲得知道之体及其运作之原理必先忘其用始可得知。

是以,举凡思维范畴之问题,无论哲学理工等学科皆理性思维之应用,而此类学说皆为无欲之应用。

2012-03-27 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