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而且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和尼克酸、烟酸等。
在日本,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人们把它当作高级营养补品。祖国医学认为,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之功用。可作为除燥、防治阳痿、时疫发黄、小儿盗汗、痔疮、疥癣等症的辅助食品。可经常食用“泥鳅炖豆腐”,做法:泥鳅除去腮及内脏,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及食盐,煮至半熟,再把豆腐放入锅中,煮至泥鳅熟透即可,宜空腹温热食用。此方能补脾利湿,对黄疸、小便不利及脾虚胃弱者有良效,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也有明显作用。
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拌糖抹患处可治痛肿。泥鳅的肉质富于营养,每100克含蛋白质9.6克,远比一般的鱼、肉类高。泥鳅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和赖氨酸等较高,还含有大量维生素,其维生素B1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类高3-4倍,维生素A、维生素C含量也较其它鱼类为高。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很少,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贫血、肝炎病人等多食有益。
泥鳅,帮你补中益气,祛除湿邪。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泥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食品,而且还含有钙、磷、铁及维生素和尼克酸、烟酸等。在日本,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人们把它当作高级营养补品。
糯米温补脾胃
中医典籍《本草经疏论》里对糯米的养生保健作用做了充分的说明,说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脾胃得利,则中(指人体胃部)自温,力便亦坚实;温能养气,气顺则身自多热,脾肺虚寒者宜之。”
糯米又叫江米,是大米的一种,常被用来包粽子或熬粥。
中医认为,其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秋天食用。
糯米的主要功能是温补脾胃。所以一些脾胃气虚、常常腹泻的人吃了,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它还能够缓解气虚所导致的盗汗、妊娠后腰腹坠胀、劳动损伤后气短乏力等症状。
不同病症的人吃糯米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若脾胃虚弱、腹胀、倦怠、乏力,可用糯米、莲子、大枣、山药一起煮粥,熟后加适量白糖食用;
由阳虚导致的胃部隐痛,可用糯米、红枣适量煮粥食用;
由于糯米黏滞、难于消化,所以吃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儿童最好别吃。
由脾胃虚导致的腹泻、消化不良,可用糯米酒煮沸后加鸡蛋煮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