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MsoPlainText">  一、问题的提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span lang="EN-US">1989</span>年—<span lang="EN-US">2002</span>年的<span lang="EN-US">13</span>年间,经济年均增长<span lang="EN-US">9.3%</span>,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span lang="EN-US">6.3</span>个百分点。<span lang="EN-US">2001</span>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span lang="EN-US">95933</span>亿元,比<span lang="EN-US">1988</span>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贫穷挑战的过程。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从<span lang="EN-US">1978</span>年的<span lang="EN-US">133.6</span>元和<span lang="EN-US">343.4</span>元上升到<span lang="EN-US">2001</span>年的<span lang="EN-US">2366.4</span>元和<span lang="EN-US">6859.6</span>元。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span lang="EN-US">1978</span>年的<span lang="EN-US">2.5</span>亿人减少到<span lang="EN-US">2000</span>年的<span lang="EN-US">3000</span>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重新拉大,由<span lang="EN-US">1995</span>年<span lang="EN-US">2.71:1</span>扩大为<span lang="EN-US">2000</span>年的<span lang="EN-US">2.79:1</span>,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也由<span lang="EN-US">2.70:1</span>扩大到<span lang="EN-US">2.99:1</span>;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在居民消费额中的比重相应地由<span lang="EN-US">56.3%</span>降到<span lang="EN-US">47%</span>。全社会不同居民组织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span lang="EN-US">80</span>年代中期,中国的吉尼系数为<span lang="EN-US">0.28</span>,<span lang="EN-US">1995</span>年上升到<span lang="EN-US">0.38</span>,<span lang="EN-US">1998</span>年又升至<span lang="EN-US">0.415</span>,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span lang="EN-US">1.9</span>个百分点。现在,<span lang="EN-US">5%</span>的最富裕县与<span lang="EN-US">5%</span>的最贫困县的人均<span lang="EN-US">GDP</span>相差<span lang="EN-US">16.4</span>倍。统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span lang="EN-US">20%</span>家庭仅占社会全部收入的<span lang="EN-US">4.27%</span>,而富有的<span lang="EN-US">20%</span>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span lang="EN-US">50.24%</span>。在建设“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对收入的差距,经济学中有著名的库兹涅茨“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这种假设是否能得到实际经济发展的证实?中国的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的阶段性特征?“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对中国改善贫富差距状况能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二、理论综述<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库兹涅茨的“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或用他的话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对于出现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的原因他解释为,一方面,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但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另一方面,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由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中更不平等部分的增加。这使收入分配状况首先恶化。但是这种恶化会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干预、人口变动、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而改变。<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对“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其他经济学家也作了类似的研究。索洛等人通过对英、荷、德等国二战后的收入差别的分析,证实了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的后半段,即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别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改进了。<span lang="EN-US">1970</span>年代,魏斯考夫通过对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析,证明了库氏假设的前半段,即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的状况恶化了。<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对此作了横截面分析,即利用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其实质是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由动态的历史现象转化为静态的国别现象。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在<span lang="EN-US">1970</span>年代初收集了<span lang="EN-US">43</span>个国家的数据,第一次为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证明,其结果支持了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他们测算的回归方程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I=7.23+0.0258Y-0.000014Y2 </span>(<span lang="EN-US">R2=0.12</span>)<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9</span>)
(<span lang="EN-US">2.7</span>)<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8</span>)<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其中,<span lang="EN-US">I</span>为不平等指标,指<span lang="EN-US">20%</span>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span lang="EN-US">20%</span>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span lang="EN-US">Y</span>为人均国民收入,括号中的数值为<span lang="EN-US">t</span>统计量。二次项前的负号证实了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的存在。<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有关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也存在着争论。对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的批判包括对模型假设的否定,及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公平增长理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三、模型设定<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研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对贫富差距常用收入的差距去衡量,用什么数据表现收入差距呢?国外经济学家用的“收入不平等指标”,指<span lang="EN-US">20%</span>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span lang="EN-US">20%</span>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但此指标只是间歇性测算,缺乏时间序列数据,也缺乏完整的截面数据。而基尼系数既能更准确的表现收入差距的程度,又可获得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所以决定选用的“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去衡量收入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2</span>)数据性质的选择。由于世界上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提供完整经济发展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但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明显差异,可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假设: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由动态的历史现象变为静态的国别现象。并假设大多数国家的收入水平都是经历从低到高的发展。所以本项目选择<span lang="EN-US">30</span>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去建立模型。考虑到取得时序序列数据受到制约,从横截面数据角度的分析是合理的。<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3</span>)影响因素的分析<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根据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收入差距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因此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以外,根据经济理论,还有众多因素会影响收入的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首先,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应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过快发展将阻碍经济的增长,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其次,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可以缩小贫富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另外,<span lang="EN-US">1991</span>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因此,准备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育率”、“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补贴”、“教育投入”等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4</span>)模型形式的设计<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Y)</span>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pan lang="EN-US">(X)</span>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Y=C+C1X+C2X2<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然后,把影响基尼系数的其他因素“人口出生率<span lang="EN-US">B</span>”、“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span lang="EN-US">G</span>”、“教育投入<span lang="EN-US">E</span>”等变量以某种方式引入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四、数据的收集</p><p class="MsoPlainText">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span lang="EN-US"><o:p></o:p></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基尼系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span lang="EN-US"><o:p></o:p></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p><p class="MsoPlainText">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Y)</span>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pan lang="EN-US">(X)</span>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六、本文的结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影响,原因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span>)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存在显著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讲,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了对食品供给的压力,而且强化了对储蓄、外汇储备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的约束力。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减少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有的国家还可能因进口粮食而耗费了本来可用于进口资本品的外汇。同时国家赡养率的提高使教育、医疗保健的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一切都将阻碍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上述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将大部分由穷人承担,从而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从微观层面上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对于贫困阶层来说,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投入品,其父母期待为其年老时提供经济支持的形式获得养育儿童的回报。再加上贫困阶层养育儿童的机会成本很低(原因在于诸如妇女的低就业率等)及较高的儿童死亡率使儿童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富有阶层。这样穷人将可能越生越穷。<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3</span>)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各项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从图形上讲,可以降低“倒<span lang="EN-US">U</span>”曲线的顶点。<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将加深,并在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缩小。但在经济增长之初,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分析表明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缓解这一状况。<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本文未能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教育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但 “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的结论应当是合理的,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本项研究在这方面的失败,原因可能是教育效果的严重滞后性。<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七、政策建议(略)<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参考文献(略)<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一、问题的提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span lang="EN-US">1989</span>年—<span lang="EN-US">2002</span>年的<span lang="EN-US">13</span>年间,经济年均增长<span lang="EN-US">9.3%</span>,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span lang="EN-US">6.3</span>个百分点。<span lang="EN-US">2001</span>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span lang="EN-US">95933</span>亿元,比<span lang="EN-US">1988</span>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贫穷挑战的过程。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从<span lang="EN-US">1978</span>年的<span lang="EN-US">133.6</span>元和<span lang="EN-US">343.4</span>元上升到<span lang="EN-US">2001</span>年的<span lang="EN-US">2366.4</span>元和<span lang="EN-US">6859.6</span>元。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span lang="EN-US">1978</span>年的<span lang="EN-US">2.5</span>亿人减少到<span lang="EN-US">2000</span>年的<span lang="EN-US">3000</span>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重新拉大,由<span lang="EN-US">1995</span>年<span lang="EN-US">2.71:1</span>扩大为<span lang="EN-US">2000</span>年的<span lang="EN-US">2.79:1</span>,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也由<span lang="EN-US">2.70:1</span>扩大到<span lang="EN-US">2.99:1</span>;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在居民消费额中的比重相应地由<span lang="EN-US">56.3%</span>降到<span lang="EN-US">47%</span>。全社会不同居民组织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span lang="EN-US">80</span>年代中期,中国的吉尼系数为<span lang="EN-US">0.28</span>,<span lang="EN-US">1995</span>年上升到<span lang="EN-US">0.38</span>,<span lang="EN-US">1998</span>年又升至<span lang="EN-US">0.415</span>,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span lang="EN-US">1.9</span>个百分点。现在,<span lang="EN-US">5%</span>的最富裕县与<span lang="EN-US">5%</span>的最贫困县的人均<span lang="EN-US">GDP</span>相差<span lang="EN-US">16.4</span>倍。统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span lang="EN-US">20%</span>家庭仅占社会全部收入的<span lang="EN-US">4.27%</span>,而富有的<span lang="EN-US">20%</span>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span lang="EN-US">50.24%</span>。在建设“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对收入的差距,经济学中有著名的库兹涅茨“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这种假设是否能得到实际经济发展的证实?中国的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的阶段性特征?“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对中国改善贫富差距状况能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二、理论综述<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库兹涅茨的“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或用他的话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对于出现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的原因他解释为,一方面,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但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另一方面,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由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中更不平等部分的增加。这使收入分配状况首先恶化。但是这种恶化会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干预、人口变动、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而改变。<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对“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其他经济学家也作了类似的研究。索洛等人通过对英、荷、德等国二战后的收入差别的分析,证实了倒<span lang="EN-US">U</span>假设的后半段,即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别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改进了。<span lang="EN-US">1970</span>年代,魏斯考夫通过对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析,证明了库氏假设的前半段,即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的状况恶化了。<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对此作了横截面分析,即利用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其实质是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由动态的历史现象转化为静态的国别现象。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在<span lang="EN-US">1970</span>年代初收集了<span lang="EN-US">43</span>个国家的数据,第一次为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证明,其结果支持了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他们测算的回归方程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I=7.23+0.0258Y-0.000014Y2 </span>(<span lang="EN-US">R2=0.12</span>)<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9</span>)
(<span lang="EN-US">2.7</span>)<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8</span>)<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其中,<span lang="EN-US">I</span>为不平等指标,指<span lang="EN-US">20%</span>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span lang="EN-US">20%</span>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span lang="EN-US">Y</span>为人均国民收入,括号中的数值为<span lang="EN-US">t</span>统计量。二次项前的负号证实了倒<span lang="EN-US">U</span>现象的存在。<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有关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也存在着争论。对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的批判包括对模型假设的否定,及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公平增长理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三、模型设定<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研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对贫富差距常用收入的差距去衡量,用什么数据表现收入差距呢?国外经济学家用的“收入不平等指标”,指<span lang="EN-US">20%</span>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span lang="EN-US">20%</span>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但此指标只是间歇性测算,缺乏时间序列数据,也缺乏完整的截面数据。而基尼系数既能更准确的表现收入差距的程度,又可获得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所以决定选用的“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去衡量收入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2</span>)数据性质的选择。由于世界上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提供完整经济发展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但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明显差异,可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假设: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span lang="EN-US">U</span>”理论由动态的历史现象变为静态的国别现象。并假设大多数国家的收入水平都是经历从低到高的发展。所以本项目选择<span lang="EN-US">30</span>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去建立模型。考虑到取得时序序列数据受到制约,从横截面数据角度的分析是合理的。<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3</span>)影响因素的分析<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根据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收入差距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因此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以外,根据经济理论,还有众多因素会影响收入的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首先,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应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过快发展将阻碍经济的增长,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其次,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可以缩小贫富差距。<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另外,<span lang="EN-US">1991</span>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因此,准备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育率”、“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补贴”、“教育投入”等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4</span>)模型形式的设计<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Y)</span>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pan lang="EN-US">(X)</span>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Y=C+C1X+C2X2<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然后,把影响基尼系数的其他因素“人口出生率<span lang="EN-US">B</span>”、“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span lang="EN-US">G</span>”、“教育投入<span lang="EN-US">E</span>”等变量以某种方式引入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四、数据的收集</p><p class="MsoPlainText">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span lang="EN-US"><o:p></o:p></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基尼系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span lang="EN-US"><o:p></o:p></span></p><p class="MsoPlainText">



</p><p class="MsoPlainText">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span lang="EN-US">(Y)</span>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pan lang="EN-US">(X)</span>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六、本文的结论<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span lang="EN-US">1</span>)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影响,原因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2</span>)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存在显著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讲,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了对食品供给的压力,而且强化了对储蓄、外汇储备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的约束力。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减少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有的国家还可能因进口粮食而耗费了本来可用于进口资本品的外汇。同时国家赡养率的提高使教育、医疗保健的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一切都将阻碍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上述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将大部分由穷人承担,从而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从微观层面上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对于贫困阶层来说,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投入品,其父母期待为其年老时提供经济支持的形式获得养育儿童的回报。再加上贫困阶层养育儿童的机会成本很低(原因在于诸如妇女的低就业率等)及较高的儿童死亡率使儿童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富有阶层。这样穷人将可能越生越穷。<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span lang="EN-US"> </span>(<span lang="EN-US">3</span>)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各项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从图形上讲,可以降低“倒<span lang="EN-US">U</span>”曲线的顶点。<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将加深,并在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缩小。但在经济增长之初,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分析表明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缓解这一状况。<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本文未能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教育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但 “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的结论应当是合理的,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本项研究在这方面的失败,原因可能是教育效果的严重滞后性。<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七、政策建议(略)<span lang="EN-US"><o:p></o:p></span></p>

<p class="MsoPlainText">  参考文献(略)<span lang="EN-US"><o:p></o:p></span></p>"/>

计量经济学论文

1 楼
库兹尼茨倒“U”理论的实证分析1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1989年—2002年的13年间,经济年均增长9.3%,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快6.3个百分点。2001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8年增长近两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中国的改革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向贫穷挑战的过程。据统计,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133.6元和343.4元上升到2001年的2366.4元和6859.6元。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0年的3000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重新拉大,由19952.71:1扩大为2000年的2.79:1,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也由2.70:1扩大到2.99:1;农村居民的消费额在居民消费额中的比重相应地由56.3%降到47%。全社会不同居民组织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80年代中期,中国的吉尼系数为0.281995年上升到0.381998年又升至0.41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现在,5%的最富裕县与5%的最贫困县的人均GDP相差16.4倍。统计显示,中国最贫困的20%家庭仅占社会全部收入的4.27%,而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在建设“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收入的差距,经济学中有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设”,这种假设是否能得到实际经济发展的证实?中国的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是否符合“倒U假设”的阶段性特征?“倒U假设”对中国改善贫富差距状况能有什么启示呢?这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

  二、理论综述

  库兹涅茨的“倒U假设”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或用他的话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对于出现倒U现象的原因他解释为,一方面,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但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另一方面,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由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经济中更不平等部分的增加。这使收入分配状况首先恶化。但是这种恶化会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干预、人口变动、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而改变。

  对“倒U假设”其他经济学家也作了类似的研究。索洛等人通过对英、荷、德等国二战后的收入差别的分析,证实了倒U假设的后半段,即这些国家的收入差别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确实改进了。1970年代,魏斯考夫通过对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析,证明了库氏假设的前半段,即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的状况恶化了。

  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对此作了横截面分析,即利用同一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资料进行分析。其实质是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U现象由动态的历史现象转化为静态的国别现象。阿德尔曼和毛瑞斯在1970年代初收集了43个国家的数据,第一次为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经验性证明,其结果支持了倒U理论。他们测算的回归方程为:

I=7.23+0.0258Y-0.000014Y2 R2=0.12

2.9) (2.7 -2.8

其中,I为不平等指标,指20%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2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Y为人均国民收入,括号中的数值为t统计量。二次项前的负号证实了倒U现象的存在。

  有关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也存在着争论。对倒U理论的批判包括对模型假设的否定,及一些发展经济学家提出的公平增长理论。

三、模型设定

  研究贫富差距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贫富差距常用收入的差距去衡量,用什么数据表现收入差距呢?国外经济学家用的“收入不平等指标”,指20%最高收入者的收入与20%最低收入者的收入之比,但此指标只是间歇性测算,缺乏时间序列数据,也缺乏完整的截面数据。而基尼系数既能更准确的表现收入差距的程度,又可获得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所以决定选用的“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去衡量收入差距。

  (2)数据性质的选择。由于世界上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提供完整经济发展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但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明显差异,可参考他人研究成果的假设: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把倒“U”理论由动态的历史现象变为静态的国别现象。并假设大多数国家的收入水平都是经历从低到高的发展。所以本项目选择30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去建立模型。考虑到取得时序序列数据受到制约,从横截面数据角度的分析是合理的。

  (3)影响因素的分析

  根据库兹涅茨假设的理论,收入差距决定于经济发展阶段,因此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必须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此以外,根据经济理论,还有众多因素会影响收入的差距。

  首先,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应存在显著的影响,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过快发展将阻碍经济的增长,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

  其次,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另外,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

  因此,准备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生育率”、“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补贴”、“教育投入”等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4)模型形式的设计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Y)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

Y=C+C1X+C2X2

然后,把影响基尼系数的其他因素“人口出生率B”、“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G”、“教育投入E”等变量以某种方式引入模型。

  四、数据的收集

五、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1、基尼系数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

  由于本文很大程度上是对库氏假设进行实证分析,所以首先对被解释变量(Y)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形式设定为二次型。

   六、本文的结论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对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影响,原因是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扩散效应”。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向。

2)生育率对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存在显著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讲,人口—贫困周期理论说明,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了对食品供给的压力,而且强化了对储蓄、外汇储备及人力资源的发展的约束力。人口的过快增长,必将减少生产性资本的积累,有的国家还可能因进口粮食而耗费了本来可用于进口资本品的外汇。同时国家赡养率的提高使教育、医疗保健的供给不足,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一切都将阻碍经济的增长,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上述问题所产生的负面效果将大部分由穷人承担,从而吉尼系数将随之提高。从微观层面上讲,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对于贫困阶层来说,儿童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投入品,其父母期待为其年老时提供经济支持的形式获得养育儿童的回报。再加上贫困阶层养育儿童的机会成本很低(原因在于诸如妇女的低就业率等)及较高的儿童死亡率使儿童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富有阶层。这样穷人将可能越生越穷。

3)政府通过向高收入者征税,并转而加大对贫困者的转移支付和各项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从图形上讲,可以降低“倒U”曲线的顶点。

  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将加深,并在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缩小。但在经济增长之初,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将影响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的稳定。本文分析表明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缓解这一状况。

  本文未能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教育对基尼系数的影响,但 “教育是影响收入不公平的最重要的单一变量”的结论应当是合理的,通过政府对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投入,可以使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减轻,减少辍学率,提高其素质,这是贫困者改变生存状况的必要条件。本项研究在这方面的失败,原因可能是教育效果的严重滞后性。

  七、政策建议(略)

  参考文献(略)

2015-12-12 1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