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拍皮球游戏,引领学生在了解空气后,进一步感知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并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引导学生借助注射器,初步学习定量研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力。
【实施过程】
师:看看,今天准备了什么? (自评:没有“你”“我”的称呼,首先在语言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预示着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采用师生双方合作的方式。)
生:注射器。
师:知道它怎么用吗? (自评:让学生在交流注射器的使用方法的过程中,集体认识注射器的各部分名称及学习注射器的使用方法,为后面的实验、记录做准备。尤其是对“刻度”的认识。)
生:把活动的部分向后拔,吸入一定量的水或空气后再向前推,这管壁上有刻度,能看到。
把注射口堵住,往外拔活塞。
生:……压下去的活塞,松手后会弹回来。
生:我们组每次都吸了10毫升的空气,堵住出口后用手压活塞,管内空气变成了6毫升,力量再大一点就只有4毫升。可是空气并没有跑掉,我们认为空气缩小了。
生:通过实验我们认为,注射器裂开是因为空气缩小的不能再缩了,而我们却仍在继续用力,空气承受不了想出来,所以注射器裂了。就像我们的教室一样,只能坐60个人,这时硬要再坐进60个人,教室的空间不够,人又多,偏偏又来了一些人还要进来,这教室不就给挤炸了吗?
师:谁还能解释玩注射器时出现的其他现象?
生:空气被压缩后能弹起活塞。反复压活塞它会像弹簧一样地跳。
生:……
生:空气可以被压缩,体积会变小。 生:出口堵松了会漏气,活塞压下去松手后弹不到原来的位置。
师:我这儿有三个球,谁愿意帮我把它们弹起来,只需用一次力。 (自评:只要用力将每个球弹一次,就能清楚的发现三个球弹跳的高度差异。帮学生理解压缩空气越多弹力越大。也起到检验学生对自行获取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活动、观察。 师:发现了什么?
生:一号球根本弹不起来,二号球弹得较高,三号球弹得最高。 师:为什么出现这些现象?怎样帮助一号球? (自评:运用已知解决现象,同时“怎样让瘪的皮球也能弹高?”是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再一次用到“玩”中。实现“学”与“玩”的结合。)
生:给它充进足够多的空气。
学生活动:给球充气。 (自评:学生多次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在为了给球打气他们又一次的主动合作,看来他们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