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1 楼

语文老师的重要责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我在讲课的时候,除了给学生知识,开云(中国)官方的时候是给学生思维的方式和方法,我以为方法在很多时候比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一座金山,也不如给一只能点石成金的手指。

我常给学生讲陶渊明的名句“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也会讲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会讲老百姓的俗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这些告诉他们勤学的重要性。

但同时,我又告诉他们,只是盲目地努力拼命是不足取的,我会给他们讲老子的名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2021-01-13 08:38:12
gxjy-2020
2 楼
天地那么大的本事,尚且做不到长久,人就更不能了,所以《礼记》上说,“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圣主明君,也不可能做到只张而不弛,何况是普通者如我们呢。

《汉书·韩安国传》中有言“冲风之末,力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极,力不能入鲁缟。”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每一天都以冲刺的心态生活学习,那样无论意志有多坚强,总有一天会成为强弩之末。

告诉学生什么是不足取的,只是阻止了他们在错误路上奔跑的可能,更重要的还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可取的,有益的。

我引用明代胡居仁的自勉联告诉他们“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跑,而是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悠着一点儿来,不疾不徐,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好了。

我也会给学生讲,从此地到彼地,不仅仅要明确目标和路径,还应该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方法。有两个相反的成语,一个是“事半功倍”,另一个是“事倍功半”,我们都会欣赏前一个,而反对后一个。

2021-01-13 08:38:36
gxjy-2020
3 楼
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是谈论“事”和“功”的关系,要在明确没有“事”就没有“功”的基础上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那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们常常讨论的“俯而学”与“仰而思”之间的关系,要多看看课文中议论文的经典名篇——胡绳的《想和做》,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要善于“多想”,而不是“死做”。

老百姓的俗话是“既要抬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只是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很有可能把车拉到沟里去,我们常常嘲笑南辕北辙这个寓言中的人物有多么愚蠢,但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是只想着“吾马良”,没有任何的思考,就快马加鞭飞奔起来呢,奔跑得越快,距离正确的目标就越远。

第一位的应该是认真思考,然后再去实践,实践之后还要再思考,在新的思考基础上再实践。这样,不断的以实践为“船”,以思考为“舵”,才能够到达成功人生的彼岸。

我不但给学生讲做事方法的重要,在教育教学中,我自己时时事事都先考虑方法,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在准备中考应考的过程中,我更是反复强调要“减负增效”,通过真正的“研究”而不是“死揪”来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举个例子来说,在处理汉字教学问题上,就绝对不是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抄写,锻炼手部小肌肉,而是但凡发现有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必然要带领他们从“音、形、义、源、境”五个方面综合考查,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2021-01-13 08:38:57
gxjy-2020
4 楼
将这个字放在汉字发展史上去看,不是孤零零的一个点,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最终放在一个大的语境中立体地来看这个字。我反复强调,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好词好句,都是一条活鱼,但是这条活鱼要放到大海里才能显出它的灵动来,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如果把这条鱼从海里捞出来,那它的灵性就没有了,只是一条腥臭的死鱼而已。

我给学生讲如果要想要学好语文,无非是做到三个多,即“多读”“多背”“多写”,要展开你的阅读视野,大量广泛地阅读,要重新定义学习,不要觉得只有做练习才是学习,阅读更是学习。

一方面要大量地广泛地读,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精读,对于最好的东西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状态。读得多了,背得多了,有了把想法写下来的愿望,就如地下的泉水不可遏止地喷涌而出了。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我大量地教给学生诗歌。

比如,我讲了很多有古代的“劝学”诗,既有学习态度上的勉励,也有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我会讲“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寺壁》),强调勤学之重要。

讲“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强调深思熟读之重要。

讲“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读书要讲求方法,不可以过度拘泥,既要会涵泳品味,又要会适当跳脱开来。

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强调“源头活水”的重要性,要通过不断读书,持续更新知识和思想。

2021-01-13 08:39:27